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关键词

媒体动科

位置: 首页 - 媒体动科 - 正文
中国科技网:东北农业大学突破野大麦种源瓶颈 助力盐碱地草地修复

时间:2023-12-10        点击数:

12月6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今年,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该项目由东北农业大学草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崔国文教授与齐齐哈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合作,项目创建了标准化野大麦种子扩繁新技术,建立了种子扩繁基地,成功突破野大麦种源不足瓶颈难题,满足了盐碱地改良和生态修复对野大麦种子的需求。

项目实施前后草地改良效果对比(项目组供图)

据介绍,以往草原修复过程中选用的草种生长缓慢,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东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培育出了生长速度快、抗寒能力强、耐盐碱性强、适口性好的国家级牧草新品种“萨尔图野大麦”。该品种在pH8.0—9.5的盐碱土壤中实现了良好生长和发育,在退化盐碱化草地修复千亩示范基地种植两年后,轻、中度退化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37%,盖度平均提高37.5%;重度退化草地产草量提高17.2%,盖度提高16%,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重度退化的盐碱地草地上茂盛生长的野大麦(项目组供图)

然而,如此优良的牧草品种在大范围推广中却遭遇种子田面积不足、自然断穗脱落等诸多难题,为解决补播野大麦修复退化草地技术的众多限制因素,项目组创建了“萨尔图野大麦”种子快速扩繁关键技术,在齐齐哈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协助支持下,在齐齐哈尔市青年林场建成全国最大的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逐步攻克了选地、播种、田间管理、种子收获时期和收获方法等关键技术,极大提高了种子生产力,保证了野大麦种子“颗粒归仓”,为大范围推广补播野大麦恢复退化草地提供了强劲动力,恢复后的草地再次成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

项目组到现场测产(项目组供图)

今年秋天,项目基地齐齐哈尔市青年林场呈现出一派“风吹麦浪收获忙”的景象,经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现场测产,野大麦种子产量平均达到27.7公斤/亩,野大麦种子年产量达2.7吨,可有效缓解野大麦种子供应不足的“卡脖子”难题,满足牧草生产和草地生态建设需要。